2025年10月24日晚,浙江大学启真国学青年论坛第六期于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成均苑4幢513顺利举行。此次论坛由浙江大学哲学学院和浙江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联合主办。同济大学人文学院谷继明教授应邀为师生带来题为“从《周易》本经的撰作看其义理性质”的学术讲座。此次讲座由浙江大学哲学学院助理研究员韩书安主持。

首先,谷继明教授系统梳理了历代关于《周易》性质的代表性观点:传统经学常将其尊为“五经之首,大道之源”,如刘歆提出“易为本源”,孔颖达认为“圣人作《易》,本以垂教”,这些见解均强调了《周易》蕴含的哲学内涵,与近代学界将其视为哲学著作的观点较为接近。朱熹则代表另一类见解,主张《周易》本质上是一部卜筮之书,其哲学义理是在孔子之后才逐渐衍生出来。此外,干宝、宋祚胤、何益鑫等学者则将《周易》视为寄托史事之书,并对其成书年代进行了诸多考辨。而谷继明教授综合多重角度思考,提出了较为中和的观点——“《周易》以占筮文辞之形式表达某种了具有普遍意义的义理”,并以文本学视角出发对其进行论证。
谷继明教授首先梳理了文本形成的三种基本方式——“实录”“编纂”与“撰述”,并分别举例说明:如包山楚简卜筮简中刻于龟甲的甲骨文记录属于“实录”;王家台秦简对实录文本进行简要选编与归纳,可归为“编纂”;而《周易》则既非实录,亦非编纂,属于作者有目的、有思想意图的“撰述”之作。随后,谷教授结合《周易》中的卦象结构与六十四卦的爻辞展开具体论证,系统阐释了卦象排列的对称特征、爻辞义涵的主题倾向,以及全书所呈现的一贯核心思想,从而进一步支撑其关于《周易》作为具有哲学义涵撰述的观点,同时也侧面证明了《周易》爻辞的主体部分应出自一人之手,只是在流传过程中可能进行了一定修补,这也对《周易》的作者之争给予了一定回应。
最后,谷继明教授对《周易》所蕴含的普遍义理展开了深入剖析。他结合该文献形成的时代背景与社会政治需求,指出《周易》整体传达出强烈的忧患意识,并体现出对“礼”精神的高度尊崇与弘扬,从而揭示其在思想史上的深远意义。与此同时,谷教授进一步强调,《周易》以朴素的卦象记载形式来试图诠释对于世界的经验与认知,并形成一套与天地四时相应和,完整而富有逻辑的体系化表达。这一体系不仅将自然秩序转化为价值秩序,更凝结了古人关于时空秩序的深刻洞察与哲学智慧。直至今日,《周易》所承载的宇宙观与思维方法,仍对我们理解世界、体验生命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在互动环节,韩书安老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点评。他表示,谷继明教授的讲座内容翔实、论述深刻,讲解过程生动而富有感染力,充分展现了其在《周易》研究领域的深厚学养。随后,现场听众围绕《周易》的卦象解读、现实意义等问题踊跃提问,谷教授一一作出细致解答,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拓展。他充分肯定了大家学习《周易》的热情,并期待这一经典在当代社会能够焕发新的思想活力。讲座最终在热烈掌声中圆满落下帷幕。
摄影 | 林一成
文字 | 林一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