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学-浙江大学省部共建系列活动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5-10-23浏览次数:11

为深入探讨智能哲学在人工智能、认知科学、语言哲学与伦理治理等领域的前沿问题、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认知科学的比较研究,推动哲学与科技的深度融合与创新发展,同时促进山西大学和浙江大学“省部共建”的战略合作和深度融合,浙江大学哲学学院联合山西大学哲学学院于2025年10月10日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举办系列学术活动,山西大学哲学学院院长尤洋教授,詹好教授、刘奇教授及学院在读博士生共同参与,浙江大学哲学学院院长王俊教授,李恒威教授及相关师生代表参与交流。

活动于10月10日下午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成均苑拉开帷幕。浙江大学哲学学院院长王俊与山西大学哲学学院院长尤洋分别致辞,共同展望两校在智能哲学领域的合作前景,并强调跨学科研究在人工智能时代的紧迫性与重要性。




工作坊共设六场主题报告,聚焦大语言模型、通用人工智能、人工意识、AI伦理与知识论等热点议题,报告人与评议人来自两校哲学、逻辑学等多个研究方向,展开了一场思想碰撞与理论交锋。山西大学讲师詹好在《大语言模型能否通向通用人工智能》中系统回应对LLM的三类批评,提出“LLMs for Game”作为实现AGI的中间路径,强调在虚拟环境中测试智能体应对新情境的能力。浙江大学博士生王菲在《预测加工理论下AGI模型发展探析》中,从认知科学视角探讨Transformer架构与预测加工机制的内在联系,为AGI建模提供理论支持。山西大学讲师刘奇在《从世界模型到人工意识:基于受控幻觉理论的建构路径》中提出“EWL”(具身-世界-语言)融合系统,试图在世界模型基础上模拟意识的多个维度。浙江大学博士生郭卓睿在《AI可以提供科学证词吗?》中,从科学证词的认知规范出发,探讨AI在人际合作科学实践中的可信度与局限性。山西大学博士生郭宇在《人工智能知识生产的枢轴知识论批判》中,援引维特根斯坦哲学,批判AI知识生产的工具化倾向,呼吁回归“生活形式”中的知识实践。浙江大学博士生王栎珑在《大语言模型是值得责备的吗?》中,从功能主义责备理论出发,分析LLM是否具备可责备的情感、控制与理由条件,引发对AI伦理责任的深入思考。

每场报告后均设有评议环节,由两校教授进行深入点评,现场互动热烈,学术氛围浓厚。工作坊在浙江大学李恒威教授的总结中圆满落幕。



当晚还举行一场题为“智能时代的主题思考与价值对齐”的专题讲座,本次讲座由浙江大学“百人计划”研究员白惠仁主持,山西大学尤洋教授主讲,进一步拓展日间议题的哲学意涵与社会影响。讲座聚焦人工智能伦理的核心议题——“价值对齐”。尤洋教授指出,随着脑机智能这一生物脑与机器深度融合的新形态出现,价值对齐不仅是必要的,更可被视为AI对齐的“高阶形态”。报告深刻剖析了脑机智能因生物性、实时性与具身性带来的特殊挑战,并开创性地提出,对齐不能仅停留在制度规范层面,而必须深入“意识对齐” 的底层逻辑。讲座系统阐述了弱对齐、温和对齐与强对齐三项意识对齐原则,并构建了从基础层神经信号、认知层个体意识到社会层群体共识的三级对齐架构。这一从意识生成维度建构的脑机智能价值对齐路径,不仅为人工智能的道德主体地位奠定了神经科学基础,也预示着一种具身性人机对齐新范式的到来,为应对未来强人工智能与人类社会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前瞻性的理论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