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报道|“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当代认知科学”研讨会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5-10-14浏览次数:10

2025年10月11日,由浙江大学哲学学院、山西大学哲学学院联合主办,浙江大学科技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浙江大学科技与产业文化研究中心、浙江大学实用哲学研究中心、浙江大学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山西大学科技伦理治理研究院协办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当代认知科学”研讨会,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顺利召开。来自国内多所高校的学者齐聚一堂,围绕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认知科学、人工智能等交叉议题展开深度对话,为跨学科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搭建交流平台。

研讨会开幕式由浙江大学哲学学院求是特聘教授陈亚军教授主持,浙江大学科技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李恒威教授、山西大学哲学学院院长尤洋教授分别致辞。开幕式后,全体与会代表合影留念。

大会报告上半场由陈亚军教授主持,下半场由南京大学刘怀玉教授主持。与会专家学者聚焦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当代发展与认知科学的前沿挑战展开深度探讨。尤洋教授以“社会认识论的历史图景与‘数智—实践’研究未来”为题,提出“数据知识”生产范式将成为未来社会认识论研究的主导方式,强调需在“数智—实践”框架中系统考察科学知识生产与公共知识生成;华中科技大学吴畏教授围绕“人工智能认识论何以成立”,指出应明确人工智能研究对象、设置核心认识论议题,并深入阐释“人工”要素在人工智能构型中的认识论意义;华中师范大学王世鹏教授以“人工智能威胁论的历史唯物主义阐释及其现实意义”为主题,通过辨析人的本质属性与功能属性的辩证关系,批判了人工智能威胁论对人机根本差异的忽视;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张静教授在报告中,立足具身性视角剖析智能时代技术依赖引发的交互主体性危机,提出应借助具身化设计等手段平衡技术便利性与主体性保护;李恒威教授以“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命学说与当代认知研究的生命观”为题,阐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以“现实生命”为根本前提,其动态生命观与当代认知科学“生命心智连续性”命题形成深刻呼应;华中师范大学刘睿教授围绕“当代神经科学对情感物质性的深化、挑战与应对”,主张融合新唯物主义视野与科学研究范式,在“自然—社会”维度重构情感物质性理论;浙江大学百人计划研究员李哲罕以“以政治认识论视角重思民主与教育”为题,剖析当前民主与教育在政治认识论中的理论困境,探索依托良好建制推动二者协同优化的可能路径;苏州大学李继堂教授在“最小现象经验的计算现象学”报告中,系统梳理基于自由能原理构建最小现象经验计算模型的最新研究进展;中山大学康雅琼博士围绕“人工智能时代的主体性审视”,结合马克思“机器论片断”,探索超越技术异化、重建人之主体性的实践进路;陕西科技大学朱光亚副教授以“回到语言”为切入点,探讨认识论视域下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出场方式。

下午,研讨会分为两个分会场同步进行。成均苑4幢311会议室分会场上下半场分别由浙江大学博士后齐晓、山西大学讲师刘奇主持,围绕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发展路径、认知渗透的社会文化应对、生成式AI认知域韧性、人工意识困境等议题展开交流;成均苑4幢319会议室分会场上下半场分别由湖北工业大学肖家燕教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讲师张尉琳主持,聚焦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视域下的人工智能伦理启示、AI大模型与知识劳动主体、生成式AI认知非正义、深度伪造技术治理等主题讨论。

李恒威教授主持研讨会闭幕式,系统总结全天会议内容,并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当代认知科学的未来跨学科研究与理论创新提出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