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报道|阳明学源流与三代之治视域中的家哲学

发布时间:2025-09-26浏览次数:10


 2025年9月23日下午,浙江大学哲学学院中国伦理学术系列讲座第1期于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成均苑4幢513举行。会议由浙江大学哲学学院和浙江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主办,邀请到中山大学哲学系陈畅教授主讲“阳明学源流与三代之治视域中的家哲学”,浙江大学哲学学院特聘研究员李明书老师担任主持,浙江大学哲学学院求是特聘教授董平老师、浙江大学马一浮书院暨哲学学院敦和讲席教授吴根友老师、浙江大学哲学学院长聘副教授李忠伟老师担任与谈,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王俊老师致开场词,表示对中国伦理学术系列讲座的支持,同时对浙江大学中国哲学的发展壮大的信心,以及对中国哲学与跨学科研究的支持。各位师友共同参与此次会议。


陈畅教授的论述以“个体与亲亲”为关键,提出应重返儒家“三代之治”的政治视野,以探讨阳明心学何以凭借此二重维度,展开其作为自由探索的“家哲学”建构。阳明学派的思想,既为开发个体性、转化破坏力提供了宝贵资源;亦通过良知客观化的思路,使个体得以作为一种新的组织性角色,从而为儒家的家国天下理想与“三代之治”进行重新奠基。

在与谈环节,董平教授认为本次讲座陈畅教授提出了一个看似熟悉(如家庭观念、王阳明思想)却又蕴含深意的陌生化议题,通过把问题复杂化,旨在化解家哲学建构中常面临的中西、古今、权利、义务、道德与伦理等多重张力。同时,董平教授也指出公共规范与良知之间的问题,当良知变成了一种具有破坏性的力量,破坏性的力量如何转变为一种积极的、社会公共秩序化的力量?这一视角,对于思考个体与公共性之间的张力与融合途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吴根友教授从“后十六世纪问题”这一视角切入讨论,指出中国十六世纪出现的人口流动现象具有深刻的经济史根源。该现象具体表现为大量农民离开土地、脱离宗族,进而呈现出显著的个体化趋势。其后果是导致了传统社会结构中出现大规模的“脱嵌”个体,即他们难以再与原有的古典社会秩序相整合。吴根友教授认为,陈畅教授尝试以阳明学来回应这一由社会变迁所引发的复杂问题,是一项富有创新性的学术探索。

李忠伟教授则指出,陈畅教授的阐述为现代学界理解阳明学传统中的“家哲学”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遗憾的是,尽管王阳明与黄宗羲的构想具有前瞻性,但其在历史上最终未能得以充分落实。

讲座的最后,陈畅教授和几位与谈老师就上述问题展开讨论,讲座在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