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下午,由浙江大学哲学学院林志猛教授担任首席专家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地中海文明与古希腊哲学起源研究”开题论证会与中期推进会在杭州顺利举行。
浙江大学哲学学院林志猛教授主持论证会。浙江省社科联的陈先春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韩震教授,浙江大学社科院副院长徐宝敏教授,浙江大学哲学学院的党委书记李恒威教授致辞。子课题负责人浙江大学哲学学院包利民教授、北京大学哲学系吴飞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彭磊教授等做了课题说明。来自全国十几所高校、研究所的3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开题论证会。
浙江省社科联的陈先春副主席在致辞中强调,古典学的使命之一就是促进不同文明间的和谐,增进人们对全球不同文化和传统的理解,支持文明在相互尊重中繁荣发展,使更多的文明平等地成为共创更美好未来基本且独特的要素。因此,我们不仅要重视本国的古典文明的研究,而且要重视对其他古典和遗产的研究和跨文化的交流。我们一方面需要跨越时间和专业的界限,重建宝贵的古典知识,并将古典引入当代,另一方面要在东西方哲学的交汇点上,点燃更多璀璨的思想火花,以构建人类的共同体为目标,构建以多元文化和谐共享为特征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最后,陈先春副主席希望在若干年内课题组能够拿出令人信服的丰硕成果。
北京师范大学韩震教授在致辞中表示,中国学者做西学的很多,但目前在研究方法并未做出创新。中国人研究西方哲学,应该从中国的思维方式如何促进学术境界的提升这个角度去研究。古希腊哲学是在两河流域和埃及文明作为基础崛起的,是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它有近东的历史作为支撑。课题应该跳出西方的叙事结构来厘清与阐明,地中海文明如何支撑了希腊哲学的起源这一问题。他期待中国学者能进一步推进古典学研究,夯实研究基础,也希望本课题能恢复西方文明的真实起源,以新的成果推动学术研究自主知识体系的建立。
浙江大学社科院的徐宝敏副院长在致辞中首先代表浙大社科院向远道而来的专家学者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浙江大学文科研究的思路是古今汇通、东西互动、中外相知和文理交融,在构建学术话语体系上有独特的贡献。徐院长提出了对课题的三点期待,一是多学科知识与方法的汇聚,二是走向公众,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贡献力量,三是走出去,为加强文明交流互建、夯实学理基础、解决世界问题提供智慧启示。
浙大哲学学院李恒威书记指出,课题不仅有助于我们更清晰更立体地理解西方思想的根基,对于深化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研究,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也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课题聚焦这一宏大而深邃的课题,立意高远,视野开阔,具有重大的学术开拓潜力和深远的文化影响力。最后,他代表浙江大学哲学学院表示,将全力支持项目团队的工作,力争产出一批具有重大学术意义的标志性成果,为我国古典文明研究贡献浙大的智慧和浙大力量。
接下来,课题组首席专家林志猛教授全面汇报了项目的选题背景、研究内容、研究框架与预期目标等内容。课题通过考察地中海文明的特性,力图呈现一种更为广阔和客观的图景:地中海文明不仅是整个古代世界孕育的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而且产生着广泛的历史效应。课题研究包含五部分:首先探讨地中海文明的兴起和发展,澄清古代近东文明、古埃及文明的特点,以及东方文明对古希腊文明的深层影响。第二,厘清古希腊哲学的起源,探究地中海古文明古希腊哲学在万物的本原、灵魂、自然等方面的影响。第三是希腊化和罗马帝国统治时期,地中海文明如何最终形成,又对希腊哲学和本土政制产生了何种影响。通过探源地中海文明化解单一文明中心论,寻找沟通东西方文明的途径。第四是考察两希文明与近代西方文明之间的关系,探究两系文明的冲突、对抗与融合如何影响了近代西方,以及西方为何在现当代会出现文明危机、价值虚无等问题,乃至背离古希腊文明。最后阐述东西方文明理念、价值观念、伦理道德、政治制度的契合之处,通过东西方古典文明互鉴,探究应如何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最后,林志猛教授展现了预期成果,首先是围绕子课题展开相关专著的撰写,其次是主编“哲学与文明起源”(商务印书馆)和“古典与价值”两套丛书。目前课题已出版译著《恢复古典的创制观》,并在国内外期刊发表了20来篇论文。
包利民教授就相关子课题做了说明,他指出,在希腊化时代,地中海文明的最终形成了复杂的关系,希腊-罗马文明与希伯来-基督教文明冲突、演化又交融。希腊化哲学就体现了深受近东文明影响下的新特征,如强调哲学的治疗宗旨;将“何为至善”的伦理学作为核心,颠覆了亚里士多德的学科分类准则,突出了人生哲学在晚期希腊哲学中的地位;突破学派界限,争取广大信徒等。同时这一时期也与基督教哲学的教父哲学时期大致重合,两种文明既冲突又融合,因此两希文明并非纯粹的西方文明,而是在亚洲的影响下形成的。包教授最后表示,我们应该突破东-西方对抗的模式阐释西方的源流问题,借助文明互鉴的视角,探究西方文明的本质,从一定的高度来看待这一文明。
子课题负责人吴飞教授表示,地中海文明中的两希文明对近代西方文明存在重要影响,西方文明在继承基督教文明的同时,在演化过程中也背离了古希腊文明的宗旨。吴教授认为,西方现代文明并非古希腊罗马文明的直接继承人,而是深受基督教思想影响,原罪、自由意志等观念都与古希腊哲学非常不同。但基督教思想中的观念,如将政治视作必要的恶等,都与现代西方的危机存在密切关联。最后,吴教授提出,古希腊的宗教文明传统的各个方面,都与传统中国非常相近。辨析西方文明对古典文明对继承与背离,既可以打破西方中心论,又可以为解决现代性危机提供启发。
子课题负责人彭磊教授指出,东西古典文明在宇宙论、政治观、德性观、人性论等方面高度一致,与中华传统文明亦有诸多可相互启发和借鉴之处。课题要勾勒出一些人类面临的原初的共同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是埃及、巴比伦、希腊所面临的,也是在远东的中国所面临的。这些问题概括起来就是如何理解天人关系,如何理解人在世的生活,以及到底什么样的生活的方式最好的。彭教授表示,课题在重点解释中西方文明的一致性的同时,也要看到两者的差异,并通过回归古典中国的智慧来探究中国如何回答不同文明共同体面临的基本问题,以此发现我们自身的文明观。
随后,专家组围绕开题报告展开评议,并提出诸多肯定性观点和建设性意见。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所贺方婴研究员充分肯定了选题意义,以及课题架构设计的合理性。她认为,课题具有跨越学科界限的广大视野,同时又聚焦哲学思想的起源与发展,还具有中西比较的视野。她也指出,结合大的文明观来书写古希腊哲学需要非常整全的视野,这使得课题存在一定难度。复旦大学思想史研究中心白钢教授高度评价项目聚焦地中海文明起源的研究视角。他建议,在探究地中海文明起源之时,也需要关注小亚细亚与伊朗的影响,还需要注意不同文明间的交互与融合,是复杂的、反复的、持续演进的过程。
重庆大学哲学系张文涛教授肯定了课题的开创性,认为项目将西方文明作为借鉴对象,服务于自身文明的研究目的意义重大。他指出,课题的使命是跳出西方中心主义的窠臼来理解西方,引入地中海文明的概念,就意味着我们能以超脱出西方国家的叙事来理解它的起源。他建议,需要注意研究的边界,关注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可能存在的矛盾。
海南大学社科中心程志敏教授充分肯定了课题的时代意义与问题意识。他提出,需要分别看待“源”与“流”,既看到西方文明的东方来源,也要看到西方文明独立发展后的合法性。中山大学博雅学院黄俊松副教授赞赏了课题的选题视角,认为课题不仅具有学术的意义,而且具有超越学术的时代意义。他提到,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充分体现了希腊城邦与周边地中海文明间的密切联系,而地中海文明的政体,也对希腊的政治哲学产生了影响。他建议,在研究过程中要关注采取恰当的方法论,适当做减法。
重庆大学哲学系罗晓颖副教授高度认可了课题的选题意义。她认为,中国学者在研究西学的过程中要对自身怀有充分的信心,以平等的心态看待西方,用超越性的眼光来审视西方,在此基础上展开文明互鉴。中国的古典学研究不仅可以增进我们对西方的重新认识,而且对西方认知自身文明也能提供借鉴意义。
成官泯副教授、董波副教授、何祥迪副教授、罗勇副教授、王江涛副教授、万昊副教授、王玉峰副教授、肖有志副教授、张霄助理研究员等与会专家也在充分肯定项目意义的前提下,提出了建设性的观点。与会专家在听取课题组汇报后,认为本项目开题充分、研究思路清晰,充分肯定了本项目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各子课题设计紧扣主题,具有关联性与系统性,课题组具备完成本项目的坚实基础与执行能力。在场评议专家一致同意通过开题报告。
会议最后,韩震教授做总结,提出课题需要关注一与多、古与今、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首席专家林志猛教授对各级领导、各位专家给予的支持致以衷心感谢,并详尽回应了评议意见。林教授表示,课题组将充分吸收专家评议意见,开展深入研究,未来会进一步缜密地思考,如何更好地完成这个课题,力图做出真正具有学术影响力的成果。
(张霄/文 郭文娅、段奕如/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