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11日下午,“思想建模——AI时代的中国哲学”学术讲座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哲学学院311室顺利举行。本次讲座由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李巍老师主讲,浙江大学哲学学院教授何善蒙老师主持,浙江大学马一浮书院敦和讲席教授吴根友老师、浙江大学哲学学院长聘副教授李忠伟老师、浙江大学哲学学院助理研究员韩书安老师与谈评议。
李巍老师以中国哲学的合法性议题切入,提出以“哲学的方式”研究中国思想这一视角,从而进一步揭示以AI技术进行中国哲学研究的可能性与合理性。
首先,李老师剖析了AI的工作逻辑。他以“拟合”“表示”等AI术语的哲学内涵为线索,介绍了AI从传统机器学习到现代深度学习的发展,特别介绍了Transformer架构对哲学研究的价值与应用,并附带说明了机器“智能”“学习”等隐喻修辞可能带来的误导。
李老师强调,作为哲学学习者,我们必须认识到:人类世界的构成绝非简单的物理还原,其中深刻浸润着思想因子的参与与塑造。那么,人类思想是如何显现的呢?AI又能通过何种途径拟合人类的思想世界?李老师认为,“语言编辑”可以成为连接哲学研究与实验科学的重要切入点。
随后,李老师介绍了武汉大学“齐物智算”数据模型的研发进展。他详细总结了该模型目前对中国哲学经典文本的收录规模,并通过实例展示了其目前颇有建树的分析能力:“齐物智算”能够精准追踪中国哲学史上特定语词的重要性演变、概念关联强度以及语义走向的历史流变。这种宏观、系统且高效的分析手段,将为学术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最后,李老师总结指出,AI技术不仅能为当前的中国哲学研究注入新视角、催生新业态,更是深化哲学研究与实验科学相结合的有效尝试。他鼓励文科学者积极拥抱新技术带来的机遇,并勇于应对随之而来的挑战。
随后,各位与谈老师进行了评议。吴根友老师以“乾嘉汉学”为例,指出其作为智识主义与经学研究的典范,已于历史上印证了哲学研究与实证方法结合的可能性与合理性。他强调,在AI时代,我们应主动接纳哲学研究的新范式、新方法,理性拥抱而非畏惧技术介入,着力推动技术与哲学的深度结合,但在重视技术的同时,必须坚守哲学本质。李忠伟老师对AI赋能中国哲学研究提出了更高期待。他认为,技术不应仅停留于提供信息检索与数据支持,更需追求与哲学研究的深度融合,更实质性地介入时代议题,以新视角探索新时代的哲学问题。韩书安老师指出,AI技术的融入有助于哲学领域建立更规范的学术标准体系,提升研究的客观性和前沿性,这将有力巩固学科发展基础,提升学科价值认同。
最后,讲座在老师、同学们热烈的讨论中圆满结束。
(供稿:林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