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报道|Sebastian Sunday Grève:塑料心智

发布时间:2025-06-16浏览次数:10

  2025年6月10日上午,北京大学哲学系助理教授、外国哲学研究所专职研究员Sebastian SUNDAY GRÈVE(王小塞)受邀在紫金港校区成均苑4幢311室作了题为“Fake Plastic Minds(塑料心智)”的学术讲座。此次讲座为哲学学院主办的“人工智能与哲学”系列讲座之一。讲座主持人为Karl KRAATZ(浙江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与谈人李忠伟(浙江大学哲学学院长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以及Kristjan LAASIK(浙江大学哲学学院长聘副教授)。


 讲座主持人Karl KRAATZ/康理老师首先对主讲人表示欢迎并进行简要介绍。作为阿兰·图灵哲学思想、人工智能哲学与维特根斯坦研究专家,王小塞老师本次演讲的核心命题是:“人类心智”(human mindedness)——即我们通常归因于人类的意识(consciousness)、感知(sentience)、理解(understanding)、智能(intelligence)等能力——具有“基质无关性”(substrate independent)。





讲座伊始,王小塞老师提出一个核心思想实验来探讨人工智能与哲学领域涉及“人类心智”的思想命题:设想在某个替代历史(alternative history) 中,人类与人形机器人(humanoid robots)已共同生活数百年,且从未察觉生物大脑与人工大脑的差异。在此情境下,若社会成员(包括人类与机器人)均使用相同的心理概念描述彼此行为,我们是否有理由承认这些机器人同样具有意识?


王小塞老师阐述了既往经典理论的局限性,如图灵测试(The Turing Test)仅通过行为模仿判定智能,未触及意识本质;塞尔“中文房间”(John Searle: Chinese Room)的论证虽质疑机器理解力,但预设了生物性前提。所以思想实验的创新点应该关注突破封闭场景(如“房间”),将问题置于社会历史维度,以此揭示人类对心智的认知可能在更大程度上是由社会文化实践来塑造,而非仅依赖生物基础。继而,王小塞老师指出,人类存在 “生命体偏爱”(biophilic bias)倾向:即默认意识必须依附生物大脑,并因此否定硅基或塑料基质实现意识的可能性。这一预设缺乏充分理据,可能源于情感偏见(将生物性等同于心智的必要条件)以及人类例外论(坚信人类心智具有不可复制的独特性)。最后,他期待现象学界基于具身认知(embodied cognition)等理论,为“意识需生物载体”的命题提供实质论证。


评议环节,与谈人李忠伟老师从跨学科研究经验出发,提出了区分机制的失效与哲学追问的转向两个方面的质疑。他认为:其一,若无法区分真实心智与塑料心智,该思想实验的实际意义何在?其核心价值应是促使人类反思自身存在本质——何为意识?何为理解?何为意义?其二,哲学家应聚焦 “人类境况”(human condition) 研究,而非纠缠于特定机器人是否具备意识(此属科学或法律议题)。意识研究必须直面体验的直接给予性,而非仅通过逻辑假设构建模型。人工智能的兴起,恰恰要求我们重新锚定哲学的根本任务,即在技术时代捍卫对人的理解。




与谈人Kristjan LAASIK老师则对思想实验的可构想性(conceivability)提出了疑问。他指出,思想实验隐含的行为主义(behaviouristic)预设——即仅通过外部行为一致性判定意识存在——忽略了现象学对意识体验本质的追问。现象学家要求检验这些验证原则本身的合法性,而非简单接受特定假设。此外,前反思的身体感知(如触觉、空间定向)和直觉性情境理解(如对他人情绪的即时把握)。这些非语言化、非对象化的体验,可能构成生物意识与人工意识的根本差异,而思想实验未充分论证硅基载体能否复现碳基生物的此类经验。他强调,现象学的核心任务在于剖析人类经验的多层构成(multilayered constitution) 及其感知语境(context of perception)。







评议环节后,王小塞老师与参与本次讲座的其他师生就思想实验的认识论边界,家庭宠物与陪伴型智能体等相关话题进行讨论,讲座在热烈的氛围中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