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9日,浙江大学哲学学院、《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上海医学伦理学学会、浙江大学医学院人文精神研究中心、浙江大学科技与社会发展研究所以“医学人工智能与新兴科技的伦理挑战与应对”为主题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联合举办了“医学人工智能伦理学术会议”暨“第四届新兴技术、技术治理与后人类社会研讨会”。本次会议共有21位专家参与了汇报、讨论环节,共计吸引了来自五湖四海的专家、学者、各界人士120余人参会。
浙江大学哲学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李恒威教授主持了开幕式,《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主编王明旭教授、上海医学伦理学学会会长杨放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骆宏教授代表主办单位依次致辞。
首都医科大学医学人文学院梁立智副教授主持第一阶段汇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刘永谋教授以“智能革命与人类未来”为题分析了人工智能的发展带来了四大问题: AI的增长极限、人的形态改变、人的观念转变、世界革命性变化;并提出了AI发展的有限进路。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医疗卫生法制研究室曹艳林研究员分享了“医疗机构部署DeepSeek专家共识介绍”中的八点共识:医疗需求适配性评估;法律法规审查、伦理风险评估;数据准备与管理;模型选择与优化;系统集成与培训;管理与监测;制定应急处理预案;持续审查与评估。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消化肿瘤内科李洁主任的主持第二阶段报告,浙江大学附属精神卫生中心(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骆宏教授分享了自己对“精神科AI辅助诊疗中的伦理思考”。骆教授提倡“伦理自觉”,即医师、医院、病患、AI的在诊断、社会互动中自觉了解并遵守道德规范和准则。
复旦大学科技伦理与人类未来研究院徐汉辉青年研究员随后在“大语言模型医学伦理评测——以辅助生殖场景为例”报告中分享了自己在评测模式上的四项创新:主客观题相结合;基于条款出题;确保题目质量;在多维度上设立主观题赋分标准。
深圳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医学中心的肖平院长主持了第三阶段的报告。浙江大学哲学学院李恒威教授在“意识:生物伦理与人工智能伦理”报告中提出我们可以从生命、意识、理性、关系性、生态整体五个维度来判定谁具有道德地位,并从演化的角度理解其道德地位的强弱。
深圳大学附属华南医院信息部杨凯主任分享了“数字孪生医院建设一点思考”,杨主任分享了华南医院构建数字孪生医院的设计、建造、运营、维护的经验,以及对于建设数字孪生和AI医院的道德考量。
华南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闫坤如教授主持了第四阶段的报告。大连理工大学人文学院李伦教授分享了“人类医生会被人工智能取代吗?——人文主义医学模式视角”。李教授分析了生物医学模式与BBS模式两类主要医疗模式的优劣,并提出了新的人文主义医学模式。李教授认为,AI并不能实现人文医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李亚明研究员以““价值对齐”还是“理由对齐”——人工智能伦理设计的元伦理学分析”为题分析了“道义性概念”指导“评价性概念”的方法、模式,解释了“理由权衡”如何指导人工智能的行为选择。
浙江大学 哲学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白惠仁以“精神障碍的智能诊断与认知非正义”为题,借由具体病症细致地考察了AI应用于精神医学后所产生的认知非正义问题。
厦门大学马永慧副教授主持了跨境圆桌论坛,浙江大学包爱民教授、东软医疗陈炳澍副总裁、西安交通大学王玥教授、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肖月主任分别代表学术、政治、产业界围绕会议主题参与了讨论。
会议的最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党委书记骆宏教授主持了闭幕式,《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主编王明旭教授,浙江大学哲学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李恒威教授作会议总结。
此次会议的成功举办为关注人工智能伦理问题的学者搭建了一个跨学科的交流平台,未来将继续围绕这一主题的推进讨论,引领国内哲学界在该主题领域的开拓和创新,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