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晚,董氏文史哲青年学术沙龙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成均苑4幢哲学学院429会议室顺利举行。北京大学哲学系长聘副教授、柏林自由大学哲学博士方博老师为师生带来题为《分化与整合——政治哲学视野中的经济生活》的讲座。此次讲座由李哲罕研究员主持,校内外师生积极参与了此次活动。
讲座的概要内容是:本讲座将提供一种新的视角考察政治哲学中的古今之争,即从如何对待共同体中的经济生活的角度去区分古代的和现代的政治哲学理论。在此视角下,即便是在现代世界中产生的一些理论,就其没有严肃对待经济生活对于现代人的意义及其所带来的挑战,从而要么将其政治理想建立在前现代的浪漫主义式的物质生产方式之上,要么完全回避了这一问题而言,即使也包含了一些现代政治的信条,在根本上也是前现代的。
讲座伊始,方老师从贡斯当、阿伦特以及列奥·施特劳斯有关政治哲学的古今之争的思考入手,引出本次讲座特别的切入点,关注政治哲学中的经济因素。
在古典视角中,经济活动在理想的城邦秩序中视为消极的因素,认为逐利的生活对于良序政治所要求的公民德性的养成并无助益,特殊性会威胁城邦的统一的伦理秩序,因此需要被消除。柏拉图以普遍性消解特殊性,他的方案是由城邦全面主导社会分工和经济活动,由此压制和消解特殊性对城邦的可能冲击。亚里士多德则以普遍性排斥特殊性,认为只有那些超脱于经济生活的人才能作为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如此才能抵御物质利益对公民德性的侵蚀和对城邦政治的干扰。卢梭虽然认为政治的普遍性以经济平等为前提,但他无法在理论上解决由经济活动所可能带来的分化和不平等的问题,因此不得不为理想城邦的建构要求一个不切实际的前现代的物质生活前提。青年黑格尔则认为经济生活领域是否定性和无限性的领域,与伦理整体处于否定的关系。
发展到现代视角,现代政治理论对经济生活有更为积极的评价。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①现代经济生活突破了亚里士多德式的家庭与城邦的二元结构以及政治与经济一体的封建制结构,成为了一个独立的生活领域,并在塑造现代世界的面貌方面发挥了越来越显著的作用;②这一新的经济生活形态在理论上更为契合近现代哲学所确立的主体性原则。黑格尔理论于是具备了现代底色与古典执念在此并行。一方面,他认为现代的政治理论因此必须先确认经济生活的积极意义,以及体现在其中的个体的主观自由与特殊性,在此基础上才去寻求整合共同体的政治方案。另外,他又不放弃对政治生活的普遍性的诉求,因此要求国家必须超越市民社会的特殊性,成为一个普遍性的领域。由此,他引申出自由主义与共和主义的当代困境。
马克思逐渐发展出了一种超越现代性的方案。从《莱茵报》时期的激进共和主义、到赫罗茨纳赫与《德法年鉴》时期的马克思,马克思逐渐放弃了理性国家的设想,转向对黑格尔法哲学和现代国家的批判。但他尚未超出黑格尔式的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分离的理论结构,尚未将经济生活真正视为国家与政治生活的决定力量。后来,马克思发展出了政治经济学与新的政治哲学视角,致力在对现代经济生活的肯定性的理解中寻求克服现代经济生活的现实可能的条件,以实现人的真正的自由,因此对现代社会的批判并未使之倒退回一个卢梭式的(浪漫主义式的)前现代立场。他并非为批判而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目的在于研究现代社会的经济结构及其历史形成和运动机制,以期揭示出人对人的支配关系的生成历史和机制。并同时探寻在现代社会历史条件下结构性变革的现实可能的条件,以实现人的更高形态的自由。
参照黑格尔对法哲学的定义(“法哲学这一门科学以法的理念,即法的概念及其现实化为对象”),政治哲学不能抽象地关注人的自由的概念,也要关注其得以现实化的条件。这也是马克思的理论旨趣,其关于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性研究完全可以纳入到如此理解的政治哲学的框架之内。
讲座最后,在场师生进行了积极的提问与热烈的讨论,方博老师一一解答。本次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