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批判与反思:韦尔默与社会批判理论”工作坊在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学院举办。本次学术活动由浙江大学哲学学院主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国内顶尖高校与研究机构的三十余位知名学者齐聚潮文化圣地海宁,围绕当代著名哲学家韦尔默的社会批判理论及其相关学术论题展开深入研讨与交流。
工作坊开幕式由浙江大学哲学学院李哲罕老师主持。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应奇教授在致辞中首先对李哲罕老师精心筹办本次会议表示衷心感谢。作为国内韦尔默思想研究的重要学者,应奇教授深情回顾了自己多年来研究韦尔默哲学体系、翻译韦尔默著作的学术历程,分享了在研究过程中获得的深刻理论洞见。他强调,本次工作坊不仅对深化韦尔默思想研究具有重要价值,更将对整个批判理论传统的当代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应奇教授特别赞赏本次会议体现出的高度“理论自觉”,这展现了当代中国学者对西方批判理论的独创性思考能力。最后,他以饱满的热情预祝会议取得丰硕的学术成果,为推动批判理论研究的创新发展作出贡献。
第一阶段的报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黄慧珍老师主持。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罗亚玲老师带来的报告主题是《“独白”抑或“对话”,这不是问题的关键——评韦尔默<伦理学与对话>一书》。她从对话伦理学和康德道德哲学的关系问题出发审视韦尔默《伦理学与对话》一书,她指出,韦尔默把对话伦理学视为当代解决康德道德哲学问题的三种方案之一,并且是最重要的一种。但实际上,韦尔默对康德问题诊断存在误区有误,同时他对对话伦理学两种版本(哈贝马斯的与阿佩尔的)的差别重视不够,其评论激化了哈贝马斯和阿佩尔的分歧,推动了他们在殊途同归之后的分道扬镳。
南开大学哲学院谢永康老师、北京大学哲学系方博老师对报告进行了评议。
上海大学哲学系杨丽老师带来的报告主题是《维尔默对对话伦理学的内在批判及其理论效应》。他首先介绍了对话伦理学的基本理论定位,将康德基于单一道德主体的意志自由的“独白形式”的普遍主义“扬弃”在“对话形式”的普遍主义之内。其次,展开了对对话伦理学的内在批判,对话伦理学的理论前提本身真理共识论就存在着理论困境,混淆了规范的正当性与规范有效性的问题,还无法清晰地在道德与法律之间的作出区分,这就使得话伦理学主要是在道德领域考虑规范问题。最后,她阐释了对话伦理学的理论效应。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潘斌老师、浙江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徐东舜老师对报告进行了评议。
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艳秀老师带来的报告主题是《论民主的条件》。她指出“民主的伦理生活形式”设计存在问题,即现代道德的平等普遍主义与民主制度或法律体系的必然特殊的形态应当如何统一或和解。继而介绍了托克维尔/北美的民主实践:融合君主制与民主制。然而,当代西方民主危机的成因正与此有关,君主制与民主制结合导致的必然的不稳定性,作为民主条件的平等内在蕴含着走向自身反面的可能性。
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田毅松老师、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周阳老师对报告进行了评议。
第二阶段的报告由《苏州大学学报》赵强老师主持。
河北大学文学院李进书老师带来的报告主题是《为艺术自主辩护与审美话语的真理有效性——韦尔默评阿多诺艺术理论》。他指出,在哈贝马斯和霍耐特等人看来,审美话语所言说的真理只局限于艺术领域和审美场所使用,具有普遍有效性。而在韦尔默本人的理论建构那里,多元正义良善生活应由不同话语共同建构,而审美话语是不可缺席。韦尔默通过不间断地为阿多诺辩护,既维护了阿多诺理论本身,也保护了社会研究所审美现代性这个脉络,我们能从门克和泽尔身上看到阿多诺的身影和审美理论的生命力。
四川大学哲学系余玥老师、南开大学哲学院侯振武老师对报告进行了评议。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刘利霞老师带来的报告主题是《维尔默对批判理论审美维度的重构》。她支持,维尔默的审美理论主要诉诸于两个资源:一个是阿多诺美学,一个是某些温和的后现代主义美学。一方面接受批判理论的交往范式转换,在交往范式中来重构阿多诺美学和后现代主义美学;另一方面借助于阿多诺美学以及某些“温和的后现代主义”来反思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就维尔默审美理论的逻辑而言,它代表了批判理论内部一条不同于哈贝马斯方案的理论路径——试图通过重新激活文化、审美资源来推进社会批判理论。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陆凯华老师、中国美术学院张钟萄老师对报告进行了评议。
第二阶段的报告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张特老师主持。
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贺敏年老师带来的报告主题是《审慎的综合与施为的理想:韦尔默真理语用学初探》。他指出,韦尔默积极接续阿佩尔与哈贝马斯的哲学语用学的方法论旨趣,但与批判先验语用学(阿佩尔)和形式语用学(哈贝马斯)的共识真理观不同,韦尔默认为共识是阐释而非标准。他主张基于主体间语言交往的有效性条件重构一种跨主体的、非范导的“真理-实践”协调机制。韦尔默真理语用学的基本特征为:非基础主义的可错论;非范导的论辩实践;非中心的情境伦理。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罗亚玲老师、上海大学哲学系杨丽老师对报告进行了评议。
四川大学哲学系杨顺利老师带来的报告题目是《作为乌托邦意象的邻人之爱:阿多诺论克尔凯郭尔爱的学说》。他首先阐释了邻人之爱的正反面,并由此引申到对宗教的思考上来。阿多诺思考的出发点是如何将邻人形象确立成为一个辩证的乌托邦意象,如何将乌托邦思想蕴涵从与实质性的神学教条中的纠缠中释放出来。因此,阿多诺认为克尔凯郭尔的爱一方面呈现“近乎死亡的面貌”,隐含对世界的彻底弃绝;另一方面保留乌托邦的可能性,在实践能动性的剥夺与恢复中辩证发展。
南开大学哲学院谢永康老师、河北大学文学院李进书老师对报告进行了评议。
浙江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生汪宸带来的报告题目是《形而上学的祛魅与实证主义的扬弃——韦尔默的后形而上学现代性之思》。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实证主义与形而上学由来已久的矛盾激化。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开启了一条构筑社会批判理论以重新安放事实性与规范性之关系的“中间”道路,而作为后继者的哈贝马斯和韦尔默进一步通过交往范式的后形而上学现代性思想为此提供解决方案。韦尔默从实证主义出发,最终扬弃其局限,结合多种思想资源,形成了介于实证主义与形而上学之间的立场。他以“内在超越”重构现代性话语,虽体系性不及哈贝马斯,但在伦理与审美维度深化了对后形而上学现代性和交往范式的批判性反思。
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田毅松老师、浙江大学哲学学院朱渝阳老师对报告进行了评议。
会议的最后,李哲罕老师作总结发言。他向与会专家学者致以诚挚谢意,特别指出,各位学者展现的学术热忱与思想深度令人印象深刻,每位专家的精彩发言与独到点评共同构筑了一场高水平的学术对话。本次会议不仅深化了对韦尔默哲学思想的理解,更为社会批判理论的当代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考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