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4-5日,“交叉哲学教学与研究”研讨会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召开。此次会议由浙江大学哲学学院、浙江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浙江大学脑机智能全国重点实验室(哲学组)共同主办;由《新文科教育研究》提供学术支持;由浙江大学文科青年交叉创新团队提供资助;特别鸣谢浙江强脑科技(Brain Co)。来自复旦大学、中山大学、清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山西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新文科教育研究》杂志、浙江强脑科技Brain Co、浙江大学等的国内外十余位学者专家与会参与讨论。
会议由浙江大学哲学学院院长王俊教授致开幕辞,他向与会专家学者表达了诚挚的欢迎。王俊认为,交叉的哲学研究应当重视哲学的当代向度,以及与科学成果 的融合。科技哲学与科学史研究是浙江大学哲学研究的一贯重心,当下也取得了诸多成果,希望我们的哲学研究与时代融合以取得长足的进步。
4日上午,“流动的研讨会——交叉哲学与产学研”研讨会由浙江大学长聘副教授李忠伟主持。与会嘉宾参访了浙江大学-卢森堡大学高等智能系统与联合推理实验室。浙江大学廖备水教授向大家介绍了实验室的人员构成、研究重心、当下成果等。联合推理实验室汇聚国内外学者专家,致力于研究与逻辑、论辩、认知、推理等相关的哲学、计算机科学与认知科学问题。
随后,与会嘉宾参访了浙江强脑科技BrainCo智云实验室展区,体验了使用神经信号控制的“仿生手”等最新科技。并与来自BrainCo的资深科学家周俊一起,参与了题为“交叉学科与脑机智能科技业”的座谈。在座谈中,他介绍了BrainCo的创始人和公司历史、科学家团队和最新成果、正在研发的技术和产品等。与会学者就技术逻辑、数据安全、产品应用等方面提出问题并进行讨论。
最后,与会嘉宾参访了脑机智能全国重点实验室。来自脑机智能全国重点实验室的李楠老师、林芃研究员分别为大家介绍了实验室、作了题为“脑机智能”的报告。李楠向大家介绍了实验室的创设起源、研究重点、研究团队等。他指出,实验室拥有临床、动物实验的研究条件,在学科交叉方面走在时代前沿,取得了人类与动物的运动、语义解码等成果,在临床应用上取得了重要进展。在报告中,林芃详细介绍了运动解码的技术细节、脑机智能技术的科学价值与战略价值、脑机技术的伦理意义等。他认为,“脑机融合生命体”、“缸中之脑”等构想首先需要使人工与生物神经网络共生,而这需要来自各学科的共同努力。随后,在题为“交叉哲学与科技实验室”的座谈中。与会嘉宾讨论了人类意识与人工意识的定义、人工智能算法与传统计算机算法的区别等问题。
4日下午和晚上,与会嘉宾参与了集中工作营。在研学活动中热烈讨论、迸发新的灵感。
5日上午的第一场工作坊由来自山东大学的吴童立教授主持。
武汉大学的葛四友教授作了以“交叉教学的方法论基础”为主题的报告。葛四友从交叉哲学这个话题入手,分享了关于哲学本身多元化和对抗性。葛老师讨论了哲学的功能以及哲学求知的本质,说明哲学与其他学科并无不同,沟通表达、逻辑推理、想象和外语能力的锻炼是贯通的。此外葛老师也坦言,交叉哲学学科招生和培养都较为困难,提倡“加法教育”。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副主任郁锋副教授作了以“哲学跨学科人才培养的难题与瓶颈”为主题的报告。他指出,目前交叉哲学研究的模式尚处于发展阶段,亟需在一定程度上借鉴国外高校的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机制,以推动这一领域的成熟。他认为,随着学科间界限日渐模糊,哲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已成为全球学术界的必然趋势。在此背景下,为了培养具备跨学科视野和综合能力的人才,我们亟需提升人才培养的整体性、交叉性与创新性,以更好地适应快速发展的学术环境和社会需求。
清华大学新雅书院副院长张伟特助理教授作了题为“在学科交叉教育中找回书院制的应有之义”的报告。他指出,随着学科交叉教育的发展,传统书院制的理念仍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在促进跨学科整合和个性化培养方面。书院制不仅传承了人文关怀,还能为现代教育提供创新思路,特别是在培养具有广阔视野和跨领域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5日上午的第二场工作坊由来自首都师范大学的谭笑教授主持。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院长助理代海强副教授作了以“从元认知探究看交叉学科研究的困境与前景”为主题的报告。他指出,元认知作为当代神经科学和心理学研究中的核心概念,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然而,尽管元认知的研究日益深入,学术界仍未就这一概念的具体定义达成广泛共识,这种缺乏统一定义的现象,已成为交叉学科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困境。
复旦大学的朱林蕃副研究员作了以“交叉科学之难”为主题的报告。他指出了交叉学科研究面临学科边界模糊和沟通障碍等挑战,分享了复旦大学在交叉教学改革中的实践经验,强调通过开设跨学科课程、建立研究平台和推动导师团队合作,打破学科壁垒,促进知识融合。他认为,成功的交叉学科研究不仅依赖于理论支持,更需要教育体制的创新,复旦的改革为培养复合型人才提供了有益经验。
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的柯晓宇老师作了以“如何做交叉哲学?——基于成功案例的思考”为主题的报告。她介绍了自己所接受的哲学-心理学-神经科学三学位教育,分析了目前交叉学科教学的难点。她认为,学科壁垒、寻找适当的研究问题等难题是交叉学科研究不可避免的障碍,为了克服这些困难,我们仍然需要坚持哲学的思维方式。
浙江大学长聘副教授李忠伟做了以“嵌入实验室,做交叉哲学”为主题的报告。在报告中,他深入探讨了脑机智能哲学的最新研究进展,分析了该领域面临的挑战与机遇。要推动脑机智能与哲学的交叉研究,哲学工作者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哲学理论基础,还应对相关技术有足够的了解和认识。尤其是在脑机接口技术的迅速发展背景下,提出有意义且可验证的哲学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5日下午的圆桌讨论由来自浙江大学特聘研究员安冬主持,讨论的学者和专家包括山东大学的吴童立教授、梁飞副研究员、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副院长、青年教授谭笑,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副主任叶斌副教授、《新文科教育研究》杂志的刘伟、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廖备水、浙江大学长聘副教授高洁,以及百人计划研究员白惠仁等。与会者围绕本次会议的参访和报告内容展开了深入交流,回顾了其中涉及的关键问题与宝贵经验。讨论的重点集中在交叉学科教学与研究的挑战与机遇,特别是如何在跨学科的框架下有效整合资源、突破学科壁垒,以及如何在实际教学与科研中实现更高效的合作与创新。大家一致认为,交叉学科的发展虽然面临诸多难题,但同时也为学术研究和教育模式带来了新的契机。在热烈的讨论和交流中,会议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