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报道| 姬志闯:“构造世界”视域中的哲学、科学与艺术

发布时间:2024-04-01浏览次数:10




2024年3月25日下午,“实用主义”系列讲座第六讲于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哲学学院613室顺利举行。本次讲座邀请了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的姬志闯教授,讲座题为“‘构造世界’视域中的哲学、科学与艺术”。浙江大学哲学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王玮主持了此次讲座,浙江大学哲学学院教授陈亚军、助理研究员程都,中南大学哲学系教授董山民进行了与谈和评议,哲学学院各级师生参加了此次讲座。

姬教授在讲座中指出,基于对传统形而上学实在论的反思,著名哲学家古德曼提出了“世界是我们通过构造样式而构造的”这一影响深远的论断。讲座围绕三个主要内容展开:(1)“构造世界”的可能性;(2)“构造世界”的实现及其后果;(3)哲学、科学与艺术的形象与关系重塑。

讲座主要围绕“构造世界”这一核心概念展开,姬教授首先探讨了构造主义方法的可能性,借助于卡尔纳普的构成性系统和古德曼的质疑,姬教授进一步阐述了古德曼通过从 “原初经验”到抽象普遍的“特质”(Qulia)的转变,以实现从认识论构造(知识)到本体论构造(世界)的跨越。

接着,姬教授详细阐述了古德曼的一般符号理论,强调了其从语言到“非语词”符号的重要扩展,以及符号的功能——“指称”,为使用符号构造样式而构造世界提供了本体论意义。通过深刻的分析,姬教授指出,世界的构造是通过符号系统或体系的使用,以实现正确的世界样式构造,哲学、科学与艺术均是构造世界的方式。

在讲座的最后部分,姬教授重塑了哲学、科学与艺术的形象与关系,强调哲学的目标任务是“推进理解”,而非对“存在”的终极追问。在这一理论框架内,哲学、科学和艺术不再是互相孤立的领域,而是统一在世界构造和理解进程之中。姬教授的这一视角,为理解哲学、科学与艺术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在交流环节,陈亚军教授就世界样式这个观念提出了问题:如果哲学、科学和艺术都各自是一种世界样式,那么我们普通人、科学家和艺术家到底拥有什么世界样式呢?是否存在一个基本的生活样式(例如常人的世界),而其他不同的世界样式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共享这个样式?姬志闯教授对此解释到,当一个人从事什么样的活动时,他就拥有什么样的世界样式,因此不同的世界样式在每一个人具体的生活中是融贯一致的。至于不同世界样式之间的差别确实是古德曼谈论不多的论题。董山民教授表示赞同这一解释,世界样式不是一个独立自主的领域。程都老师认为古德曼的一般符号学与皮尔士的符号学之间具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同时也指出皮尔士的实在论与古德曼的唯名论和本体论多元论可能有着根本的不同。最后,大家认为古德曼哲学的价值值得进一步挖掘。

此次工作坊对于推进实用主义哲学,以及哲学与相关学科的跨学科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古德曼理论的探讨,参与者得以重新审视哲学、科学与艺术在现代世界中的角色与意义。姬志闯教授的精彩讲座为在场的学者和学生打开了新的视角和思考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