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报道:禅宗、宋明理学“光景”说与当代意识研究

发布时间:2023-10-17浏览次数:10

2023年10月15日晚18:30,中山大学哲学系张卫红教授在我院做了题为“禅宗、宋明理学‘光景’说与当代意识研究”的线上学术报告。讲座由李恒威教授主持,有130余位师生在线聆听了讲座。


中山大学张卫红教授 报告


浙江大学李恒威教授 主持


“光景”原是禅宗的工夫术语,指禅定中某种光明的心识景象;在宋明理学发展过程中,儒者静坐时也会内在呈现某种心灵景象。张卫红通过梳理文献资料,在介绍禅宗、宋明理学两大传统中“光景”概念的内涵、工夫论及其体验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在当代意识研究视阈下,以“光景”体验为焦点,比较三种传统下人类对心性和意识的研究方法和旨趣,以及由此引发的对本体的理解和观点。

张卫红认为,在佛教禅宗传统中,“光景”常指禅修初期未离识执的内证景象。浅层的光景属于未离前六识的昭灵禅,深层的光景属于破除第六识的明心禅。打破光景后,须继续勘破深层的心识执着,直至尽离八识,实证真空妙有之佛性,方为究竟。此时转身入世,则依性起相,一切见闻觉知运动等均是佛性的作用显现与灵活妙用,此即禅宗“作用是性”之义。宋明儒者批判禅宗行者坐上玩弄光景,坐下径任感性知觉为道,误解由来久矣。儒佛两家虽有相同的逆觉体证之工夫方向,但实质上的世界观、宇宙论乃属于不同的义理体系。

在儒家心性之学传统中,从程朱理学、阳明心学到晚明修正王学的学者,同样绕不开光景问题。但在宋明理学传统中,朱子学、阳明学对待光景的不同态度。张卫红认为,朱子斥光景为虚荡而无实理的心性影子、私意之尤,不为无见,但他不喜言超越性内在体验的根本原因,还在于他以经验意识为着力点的工夫进路,难以与立根于心体的工夫方式及体认内容相应。但在阳明学看来,“窥见光景,颇收近效”,并未全然否定光景的意义。阳明学者的光景按工夫体认的深浅层次分为三种:一是情识冒认的感性心态,二是心体初步呈现之“光景”,三是静中深层心体呈露的“端倪”。在心学一系,光景既可谓朝圣途中一道不可忽视的风景,也可谓心灵迈向终极化境前一道必须打破的障蔽。要之,勿停留于喜静厌动的私意小我、勿执着于对光景的对象性把玩,将此光明心境融入当下人伦日用,化为道德实功,庶几相望于阳明夫子之“此心光明”。


线上师生踊跃提问,讨论热烈


在两大传统的“光景”说基础上,张卫红进一步在当代意识研究视阈中,对话不同传统的光景说,跨学科比较、阐发意识、自性、光景、心体等核心概念。张卫红首先借助唯识学自证分等理论框架,对光景现象进行儒佛同参,剖析光景体验所对应的第六识自证分现量结构,即一种消除能所对立的一元自身意识结构。同时,在当代意识研究、心理学等不同学科中,也存在类似光景的心智状态,即一种体验的观照者消融在观照中,成为观照本身的一元体验状态。在此基础上,张卫红教授进一步借用唯识学八识结构,对人类复杂多样的心智现象连续谱进行了框架式阐发:科技文明所造就的现代认知科学视野专注于六识范围的现象世界,通过返身内省的修身工夫,可以通往七八识等更深层次的古典认知视阈,最终达到心性与宇宙、与道的合一。

线上师生围绕报告主题,踊跃提问,抒发己见,深入交流。讲座尾声,李恒威与张卫红期待进一步加强当代认知科学与东方心学体系的对话、比较和化合。讲座在热烈的氛围中圆满结束。


讲者简介:

张卫红,女,1970年生,哲学博士。现任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专业中国哲学,讲授“四书”、“传习录”、“宋明儒学”等课程,近年致力于宋明儒学工夫论的研究,已出版相关学术论著数十种,承担数个国家级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