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怡教授讲座“从技术哲学到工程哲学——一种哲学研究范式的转换” 报道

发布时间:2023-06-10浏览次数:10

2023年6月6日下午,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江怡教授受邀在浙江大学哲学学院做了题为“从技术哲学到工程哲学——一种哲学研究范式的转换”的讲座。讲座由浙江大学哲学学院党委书记李恒威教授主持。

江怡首先提出“技术无处不在”作为引子,引出技术是什么的哲学思考:从日常生活到人类存在方式——技术系统论还是技术控制论?指出我们的世界因技术而改变,技术如同生命体一样,技术进化与生命进化没有本质区别,因而从人类智能到人工智能再到人类智慧,生命进入一种新形态。

讲座第一部分,江怡从哲学史的角度考察哲学家们对技术的不同思考方式,包括亚里士多德的“技艺创制事物”的生成哲学,拉·梅特里的“人是机器”,从杜威的工具主义到海德格尔的本质主义,以及查尔莫斯的未来哲学形态。

第二部分“人工智能技术对人类智力(Human Intelligence)的挑战”,江怡讨论了从人类智力到人工智能的模拟的数字化过程,认为人工智能有望在模拟人脑神经活动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他指出,大脑科学是自然科学的一门学科,其从业者旨在发现自然法则以了解世界,而人工智能是一门工程学科,研究人员发明和创新技术,通常通过应用自然法则或以直觉和经验为指导。他进一步通过“洞穴”隐喻和镜像思维表明,人工智能的发展将会导致人类智力对其的极度依赖,结果是人类智力陷入新的洞穴之中,而人工智能采用镜像思维面对外部世界,人工智能技术将支配人类的一切生活。

第三部分“生成式预训练转换模型(GPT)的工程性质”,江怡指出,GPT背后的形而上学预设是人工智能的上限:GPT的认识论根据是思维的形式化要求,其形而上学预设则是以承认人类理智为前提的计算本体论;对人类感性的数字化处理,导致人工智能无法最终处理人类非理性的因素,包括意识活动的意义。

第四部分,江怡呼应本讲座的主题“从技术哲学到工程哲学:哲学研究范式的转换”,指出科学与工程的本质区别是从确定性和普遍性到不确定性和个别性:科学关注必然性、确定性、普遍性和抽象性,工程学的特点是偶然性、概率、特殊性和具体性。他指出,工程哲学的目标是对工程设计过程的哲学反思,工程判断从 knowing-that到knowing-how的转变通过可靠性分析、安全性评估、系统性评价等得到实现。    

通过以上分析,江怡在结语部分得出“为什么是工程哲学”的结论,由于工程活动是以集成建构为核心的活动,不是单纯的科学应用或者技术应用,也不是相关技术的简单堆砌和剪贴拼凑,位于“科学—技术—工程—产业—经济—社会”的知识链和知识网络的中心位置,工程是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而工程思维是构建性思维、设计性思维和实践性思维,体现的主要是实践理性,其中也渗透着价值追求,并且涉及创造力的深度,与技艺的关系密切,并揭示了工程设计作为一项活动的复杂性和开放性。由此,江怡通过历史反思和理论分析表明,技术哲学和工程哲学是当代科学哲学发展的两个不同历史阶段;从技术哲学到工程哲学的发展,预示着当代哲学研究范式的重要转变。

在听众互动环节,来自浙江大学哲学学院、计算机学院以及其他高校工程学专业和哲学领域的多位师生提问,问题涉及以哲学的方式讨论工程与以工程的方式讨论工程的差别、大语言模型ChatGPT中工程部分与科学部分的区分与结合、何为“工程判断力”、自主的人工智能的主体性及其具有欲望的可能以及科学研究中的规律与工程实践中的规则的关系,江怡都做了详尽回答和深入交流,进一步阐明了工程作为一个系统性、结构性、设计性概念,由技术哲学到工程哲学的研究范式转换的意义。

讲座在热烈的交流讨论中圆满结束。

(文稿:于爽   摄影:秦书渊)